生物学领域研究生课程存在问题与建设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很多国家纷纷将发展战略投向人才和创新,研究生教育处在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为国家创新体系高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研究生教育要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意无意的越来越被忽视,教学和科研“断链”发展,出现了“教学低质量”和“科研低创新”的困局[2]。我国生物学学科近年来发展很快,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世界前列,但论文的引用率却较低,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创新[3]。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的关键环节,是启迪学生思维、学习科研方法的重要过程,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环境营造上都有特定内涵和作用。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的持续创新能力是一个明显的短板[4]。本研究就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对国外知名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学习或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或老师的访谈,对生物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生物学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培养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内容
访谈比较国内外课程建设,反映出与国外大学相比,国内高校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培养论文写作、公开表达、学术规范、跨学科视野等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内容。“双一流”建设环境下,研究生教育是重要支撑,跨学科视野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关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意见》指出,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拓宽知识基础,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访谈老师指出,目前我们相互之间选课交叉很少,即使是研究内容很接近的学科学院,相互之间交流不多,对比之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的研究生院系概念比较模糊,不同院系的学生会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选择相同的课程,跨院系、跨学科的交流比较多,加强了相互交流和认识,又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医疗、卫生等多个行业多个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等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重大研究项目需要多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多,课程学习上对多学科交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多位访谈老师提到,国外大学比如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课程中,包含演讲表达技巧、毕业论文写作和研究生道德规范等相关课程,涉及到文章撰写、引用、作者等相关问题,重视学生阅读、讨论文献并上台演讲。当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出现的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手段单一等的问题,也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映[5]。国际学术会议中,常常发现国外研究生学术报告的表达、逻辑思维、PPT制作等方面比国内学生更胜一筹,这无疑和国外学校研究生课程中对论文写作、演讲表达、学术报告的重视以及反复训练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性不足
我国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较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还是采用本科阶段的大班讲授,以传统灌输为主,研讨、实验等方法处于辅助地位,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明显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模式的课程教学成为创新性思维的主要阻碍。访谈H老师提到,某大学的研究生前沿进展课,基本上是老师在讲,学生能否听得懂,是否愿意听,都无法掌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对于前沿性课程或内容,改变教师“讲”前沿的状态紧密结合学科前沿性研究进展,挖掘领域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课前大量阅读文献,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问题进行阐述时,学生能够紧紧跟着教师的思维随时提问,而他们的提问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解答,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气氛也活泼热烈。学生经过充分准备,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前沿热点,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讨论,或者是让学生讲,但是内容乏善可陈,缺少课前的大量阅读文献准备,专题讨论浮于表面,未曾深入,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教师总结点评的少甚至不点评,这些方式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有所不同,在教学内容、教授方法选择上要更高的要求,要以系统的专业领域知识、前沿性研究进展、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性学术成果等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把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byswxzz.cn/qikandaodu/2020/122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