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茉莉病害的发生种类及综合治理
茉莉[Jasminumsambac(Linn.) Aiton.],为木樨科(Oleaceae)素馨属(Jasminum)的多年生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植物。除种植观赏外,茉莉还可生产鲜花用于花茶加工、香油提炼和浸膏提取等,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身。目前,我国茉莉花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全国茉莉花茶总产量约11.08万t,农业总产值达109.1亿元[1]。广西横县、福建福州市、云南元江县和四川犍为县为我国茉莉花及茉莉花茶的四大主产区。其中,广西横县茉莉花的种植面积为6 666.7 hm2,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加工基地,茉莉花相关产品远销海外[2]。2000年,横县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共同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同时该县茉莉花已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然而,随着我国花茶工业的发展,茉莉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加上长年连作、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园区病原不断积累,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影响了茉莉的产量和品质,给茉莉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茉莉属于小宗作物,国内外专门针对茉莉病害的研究较少[3-6],目前尚未有文献对茉莉上发生的病害进行系统的归类与整理,为茉莉病害的诊断和防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笔者梳理了近年来茉莉生产上发现的所有病害种类、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以期为茉莉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真菌性病害
1.1 白绢病该病俗称白毛病、油菜籽病,是茉莉根部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在各茉莉种植区均有发生,以长年连作的地块发生最为严重,可导致茉莉大面积的枯死,严重影响茉莉花的产量。
1.1.1病原及症状。茉莉白绢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其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的白绢薄膜革菌[Pelliculariarolfsii(Sacc) West.][3,5]。此外有报道称罗耳阿太菌(Atheliarolfsii),同物异名为罗氏伏革菌(Corticiumrolfsii),也为该病的病原[7]。田间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植株的根部或茎基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的白色菌丝体,并沿茎干蔓延至上部枝条或下部根系,形成白色绢丝状菌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菌丝体不断生长发育,并集结成白色、黄色至茶褐色的油菜籽状菌核。该病发病初期,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发黄,花蕾发育不良;发病后期,病部皮层发生褐变,组织腐烂,导致营养输送受阻,使叶片萎蔫脱落,枝梢干枯,严重时整丛枯死。
1.1.2发病特点。茉莉白绢病菌的菌核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也可在杂草和病株残体上越冬。当田间条件适宜时,菌核可重新萌发侵染,8~40 ℃均可造成危害。当温度为25~35 ℃、湿度为85%以上时,植株发病最为严重,主要在4—8月发病,以每年5—7月的多雨季节发病最为严重,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病害。病菌的菌丝除在土壤中繁殖蔓延外,还可以依靠带菌的水源、土壤、农具或染病的苗木等人为活动进行远距离传播。
1.1.3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选择无病地块种植茉莉,同时注意园区的排水工作。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氮、磷、钾、钙肥与腐熟有机肥,以提高茉莉的抗病能力。如园区发现病株,应及时将其清除出园,烧毁枯枝和残叶;若因连种导致发病普遍,可进行重新换蔸,并在扦插或栽苗前使用土壤熏蒸剂进行消毒。此外,有水源条件的发病地块还可改种水稻实行水旱轮作。
(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40%克菌戊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与63%激健液剂组合,喷施于病株的茎基部及其根围土壤,可控制病害在田间蔓延[8]。对发病较重的植株,可使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50%氟啶胺悬浮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3)生物防治。已有研究报道木霉菌(Trichodermasp.)[9-11]可用于茉莉白绢病的防治。此外,还有文献报道芽孢杆菌[12]和粘帚霉(Gliocladiumsp.)[13]等多种微生物可抑制茉莉白绢病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
1.2 顶枯病该病为茉莉种植区常见病害,发病时间为每年6—10月,主要发生在植株顶部的枝条。
1.2.1病原及症状。顶枯病病原为拟茎点霉(Phomopsissp.)[14]。病原从植株顶端的枝条侵入后,初期形成褐色的小斑点,并逐渐扩展至枝条上部,造成枝条枯死。后期发病部位呈灰白色,并散生近圆形的黑色分生孢子器。
1.2.2防治措施。防治茉莉顶枯病,应及时疏叶,修剪染病枝条,同时加强园区的肥水管理,以提高茉莉植株的抗病能力。该病常在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时发生,因此室内栽培必须注意对温室通风透气。
文章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byswxzz.cn/qikandaodu/2021/0112/406.html
上一篇:浅谈猪瘟的防制措施
下一篇:基于Logistic模型的船舶产业集群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