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学习探索与实践
“e学习”就是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和电子化学习等意思,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出发点的,与网络、教育、教学相关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教与学的互动是e学习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e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电子终端为载体,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现阶段国内外主要将“e学习”应用在考试辅导、学历教育和职业认证等方面,但其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时间并不长,在基础教育阶段“e学习”的研究与推广尚在起始阶段。为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部《教育现代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促进中小学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很多学校都启动了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文章报道江苏省镇江一中生物课堂E学习的探索、实践、问题与对策。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e学习”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e学习”具有下列重要意义:(1)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的限制,全方位铺展生物教学。利用数字技术为载体来生成教学目标的“e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打破了时空对课堂教学的限制,只要在有网络的状态下,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灵活。(2)有利于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e学习”的选择权很大部分在于学生而不是教师,不同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安排学习的场所与时间,从大量的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大大提高。总的来说,“e学习”不仅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确保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的有效落实。(3)有利于资源全面共享,确保不同层次学生能各取所需。高中生物教学中大力推广并开展“e学习”,各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建立的“e学习”平台上传并共享,这样就能构成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共享的学习资源,其无限的开放性可以让学习变得无限自由与灵活,甚至还能形成跨越国界的网上学校与虚拟课堂,确保各个学生均能在众多的资源中各取所需,完成学习。(4)有利于课堂的无限延伸,开发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资源。21世纪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践行该目标行之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能充分发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兴趣,并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校本化课程。“e学习”全球共享的丰富资源,还为教材的开发应用与校本课程开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需要,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拓宽教材的知识面,将课堂无限延伸到课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5)有利于生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当“e学习”充分走进高中生物课堂后,能打破常规的以练习试题、试卷考核为主的常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e学习”平台可以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更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学习资源;教师也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开展及时评价并通过平台反馈评价结果,从而促进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学习。(6)有利于进一步走向blended learning。传统的教学形式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进行大规模知识传递的班级教育形式,另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e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学习的过程也变得更为灵活。blended learning即混合学习,它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e学习”的优势相互结合后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更上一个台阶的学习方式。
二、“e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我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问题导学,结合问题导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国内现有的常见的“e学习”模式,将我们学校的“e学习”模式定义为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的“e学习”模型,核心要素就是要开展以问题为主线、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解决问题的推手、以网络为解决问题的媒介、以即时评价为手段的有效教学。具体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课前,教师拟订一份课前问题导学案,并上传至“e学习”平台。其中,导学案包含学习的主题、学习目的和通过学习能解决的问题、由学习的主题分解成的问题串、学生完成自学的方式及尝试提出新问题、教师借助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在线指导和即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课中,①以课前导学案为新课抓手,学生以网络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导学案问题的解决情况及生成的有关学习主题的新问题。②成立课堂问题探究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借助网络媒体素材(文字、PPT、图片、视频、表格等)、实验操作、模型构建等组间互答疑难问题,教师及时提点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学生组内探究后自主生成答案。③重点问题探究完成后,教师归纳学习主题中的重难点,学生尝试自主构建学习主题知识框架,将学习内容系统化。④教师通过“e学习”发布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可以是依据学习主题需要制定的配套选择题专项练习,可以是实验设计、调查报告等等,学生可以当堂训练,自我测试后上传教师即时评价,收获当堂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的继续学习形成学习主题的自然延伸,充分拓展知识面,从学会升华到会学。课后,①将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及练习情况等进行评定,生成相关文字或数据分析,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补偿性教学;②学生利用“e学习”及网络完成后续“反刍”学习。
文章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byswxzz.cn/qikandaodu/2021/022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