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对虾新病原--新型虹彩病毒在对虾养
自1954年Xeros在沼泽大蚊(Tiphoneula paludosa)中发现首例虹彩病毒以来,人们已经陆续从两栖类、甲壳类、鱼类和爬行类中发现虹彩病毒。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九次报告,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下设五个属:即虹彩病毒属(Iridovirus),绿虹彩病毒属(Chloriridovirus),蛙病毒属(Ranavirus),淋巴囊肿病毒属(Lymphocystivirus)和细胞肿大病毒属(Megalocytivirus),其中后面三个属的虹彩病毒可以感染鱼类。
虹彩病毒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动物且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目前,虹彩病毒成为一些鱼类、两栖类动物的新型病原体,特别是水产养殖业中的经济类品种再加上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对虾感染虹彩病毒,最早于1993年Lightner 和Redman在靠近厄瓜多尔对虾养殖场发现了被虹彩病毒感染的原糙对虾(Protrachypene precipua Burkenroad)。这是首次报道十足目动物能够感染虹彩病毒。对感染虹彩病毒的原糙对虾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表皮上皮细胞(鳃、胃内层甚至遍布全身)呈现典型的虹彩病毒的感染;造血组织,触角腺上皮组织,以及心脏、肌肉、皮下组织、鳃、肝胰腺中的结缔组织细胞和吞噬细胞也被虹彩病毒感染。
1999年苗宏志、童裳亮等对表面看似健康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的淋巴器官以及体外培养的淋巴组织细胞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在细胞内存在一种有囊膜且直径大小为136nm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疑似虹彩病毒的病毒。
2007年Kathy等在马达加斯加岛的斑节对虾养殖场首次发现樱花虹彩病毒(Sergestid iridovirus,SIV)引起樱花科毛对虾(Acetes erythraeus)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测发现:濒临死亡的毛虾鳃、附肢、口、胃、上皮等表皮上皮细胞、结缔组织、精巢和卵巢组织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病毒包涵体。
2014年,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福建省漳浦县一养殖场患病的红螯螯虾的组织中分离出一种二十面体胞浆型病毒,初步鉴定该虹彩病毒是一种新型虹彩病毒,暂命名为红螯螯虾虹彩病毒。
据相关资料报道,红螯螯虾虹彩病毒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感染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华绒毛蟹及粗腿厚纹蟹。这也暗示着该病毒能够对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中华绒毛蟹及粗腿厚纹蟹的养殖存在潜在的威胁。
从自然发病(a)和实验感染(b)濒死红螯螯虾血淋巴中纯化的病毒粒子的电镜照片
(摘自《Dis Aquat Org》,作者:Limei Xu等)
文章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byswxzz.cn/zonghexinwen/2020/110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