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专家邓兴旺,从贫困农村走出,为何放弃
他少年得志,16 岁就考入北大生物系;他是国际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36岁就已经被耶鲁大学提前聘为终身教授,后来还成了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然而这位被美国如此看重的生物学家,却在2014年的时候放弃了美国百万年薪毅然回国,从零开始筹建北大现代农学院,来解决中国农民粮食种植的问题。他就是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
邓兴旺,1962年出生在湖南省沅陵县北溶乡三八村邓家岭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父母都只有小学毕业。虽然小学毕业在如今看来,和文盲差不了多少,但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了。所以邓兴旺的父母很有远见,十分重视邓兴旺的教育,坚信读书和知识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即便那个时候,高考还没有恢复。
沅陵一直被称为湘西的门户,东边是连绵的雪峰山,西边是巍峨的武陵山。在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笔下,这是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但是对小时候的邓兴旺来说,这是他上学路上的拦路虎。因为大山包围给村子造成的闭塞,邓兴旺家所在的邓家岭只有5户人家,要走10多里艰难险阻的山路,才能看见公路。而这10多里的山路,邓兴旺上学的时候每天都要来回多躺。晴天的时候还好,下雨天,泥泞的山路,瓢泼的大雨,经常让邓兴旺到学校的时候,身上没有一块干的地方。
虽然上学之路很是艰辛,但是邓兴旺知道在清贫拮据的家境之下,父母是省吃俭用在供他读书,所以邓兴旺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校里总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汲取知识的可能,同学中就属他问老师问题问的最勤。而上学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邓兴旺都花在了干农活上,想着尽可能帮父母多分担一点,让他们不那么辛苦。
1977年,高考终于恢复。因为备考时间比较短,邓兴旺直接住在了学校里,每天早上5点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读书,晚上熄灯的最后一刻才放下手中的书本,争分夺秒地进行学习。最终在1978年的时候,邓兴旺不负所望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专业。这一年他才16岁,放在现在是个妥妥的天才少年。
在大学期间,邓兴旺继续秉承自己艰苦努力的学习作风,比不上城市出生同学的知识积累,那就付出双倍的努力,没有课的时候,邓兴旺基本上都泡在了图书馆。因为回一趟家,要坐两天火车,再转两趟汽车,最后还要步行一段时间的山路才能到家。不仅前后要花去4天时间,还要花一笔不小的路费。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和路费,邓兴旺基本上只会在寒假的时候,才会回去和家人团聚过春节,平时的节假日都留在学校勤工俭学。
1982年,邓兴旺在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后,又成功了的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生物学硕士,跟着导师,也就是中国的知名植物生物学家梅镇安研究光合作用。然而这邓兴旺并没有就此止步,1985年,邓兴旺在毕业之后,选择了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工作。随后,因为表现出色,邓兴旺获得学校的优秀生奖学金,并被留校攻读博士学位,专攻对叶绿体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
自身的天赋加上后期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让邓兴旺在叶绿体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新见解,并在当时《生化》、《细胞》杂志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因此,在1989年的时候,邓兴旺提前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并且一举获得美国生命科学基金会的博士后奖学金。美国生命科学基金会可不一般,它相当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美国独立的联邦机构。只有足够优秀,它们才会提供奖学金或者资助,来支持各界科学人士的研究。可见,邓兴旺的能力有多么强。
邓兴旺在成功的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虽然有很多科学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是他却选择了在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农业部合办的研究所里,继续博士后研究。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因为伯克利分校是邓兴旺到美国后,最开始学习的地方,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二来是因为邓兴旺觉得自己的研究积累还不够,不应该那么快进入功利性比较强的科研机构;再加上,这个研究所背后,站在是美国农业部,邓兴旺可以更加没有后顾之忧的从事自己想要的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byswxzz.cn/zonghexinwen/2021/0610/681.html